《大河報》:林州發(fā)現(xiàn)
河谷中只見“飛雪亭”石刻卻不見飛雪亭的影子,這一憾事激起了林州市多位考古、文學人士的好奇心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2月18日,經(jīng)過多方探尋,他們終于發(fā)現(xiàn)了飛雪亭的遺址。
去年10月,出于對林州市黃華山文化遺存的濃厚興趣,林州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張振海、林州市作協(xié)副主席張國生和黃華山風景區(qū)管理處主任靳林峰經(jīng)過探訪和考證,在黃華山景區(qū)覺仁寺附近的河谷和荊棘叢中發(fā)現(xiàn)了石刻群,這些石刻彰顯著醇厚的古代文化氣息,引起了多方面關注。他們當時注意到,河谷中可見多塊形狀各異的巨石,河谷北側的巨石上刻有古體字“飛雪亭”,但是卻不見飛雪亭的影子。他們查閱史料后發(fā)現(xiàn),金代文人王庭筠、元代文人元好問、明代文人馬卿等人都在此地留有詩篇,飛雪亭所在地是歷代文人名士聚會和吟詩作賦之處。他們想知道飛雪亭這一風雅之景物是何時消失的?除了河谷中巨石上的“飛雪亭”石刻外,還有沒有其他遺存的痕跡?
2月18日,張振海、張國生、靳林峰同從事林州地方史志研究的學者牛揆一起到黃華山探尋。他們披荊斬棘,先向東尋找,在“飛雪亭”石刻東5米處的一塊石頭上又發(fā)現(xiàn)一處石刻,上面橫著刻有古體字“學漁”,左側則刻有疑似為落款的石刻“王車”。然而,這處石刻外就是懸崖,未見飛雪亭的痕跡。他們又從“飛雪亭”石刻處沿河谷折向西行10多米,發(fā)現(xiàn)一處由多塊巨石自然堆砌成的堤岸。他們攀登上堤岸,可見北側有一塊掩映在荊棘叢中的洼地和石臺。他們用鐮刀和斧頭等工具從荊棘叢中開出一條路來,繞行到石臺處,發(fā)現(xiàn)石臺并非自然形成,而是人工壘砌而成的。他們下到洼地中,地面以上可見石臺共有5層,由石頭壘砌而成,并且層與層之間都有明顯的灰土。石臺東西長約5米,南北寬約4米。張振海和牛揆仔細查看后確認,這個石臺不是現(xiàn)代的建筑物,應該就是飛雪亭的臺基。那么,飛雪亭是什么時間、什么原因消失的呢?當?shù)?/span>的史料中卻沒有記載。張振海推測,飛雪亭建在河谷北側,有可能是山洪暴發(fā)沖毀了飛雪亭,也有可能是年久失修導致了坍塌。牛揆說:“不管飛雪亭存在不存在,飛雪亭所在地的地貌和保留的石刻群都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,我們一定要保護好?!?/span>